太空
航天
中国航天
空间技术
天宫空间站

中国空间站何时建成?

中国空间站何时建成?
关注者
18
被浏览
52,776

16 个回答

平时经常有朋友会问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也都在关心关注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根据目前情况判断,大约在2024年左右,中国空间站就能建设完成了

借此机会带大家了解一下中国空间站的基本情况吧。

基本概况

我们的空间站命名为“天宫”。空间站的初步规模,将包括一个核心舱、两个实验舱,还有一个光学舱,每个约重20多吨;建成后将会有航天员长期在轨生活和工作。这种三舱构型可以对接两艘载人飞船、一艘货运飞船。采用对称T形构型,轨道倾角42度,高度340至450公里,设计寿命10年,额定成员3人,乘组轮换时最多可达6人,乘组一般在轨执行任务周期为半年。

中国空间站基本构型。

核心舱命名为“天和”,实验舱Ⅰ命名为“问天”,实验舱Ⅱ命名为“梦天”,光学舱命名为“巡天”。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2011年4月起,面向社会公众开展了广泛的征集活动,2013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对外正式发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及中国载人空间站、货运飞船名称。本来呢,2013年对外正式发布的名称是这样的:

载人空间站命名为“天宫”,代号“TG”;

核心舱命名为“天和”,代号“TH”;

实验舱Ⅰ命名为“问天”,代号“WT”;

实验舱Ⅱ命名为“巡天”,代号“XT”;

货运飞船命名为“天舟”,代号“TZ”。

后来,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决定再增加一个光学舱,功能上类似“哈勃”太空望远镜,用于上行多功能光学设施,单独发射入轨,与空间站共轨飞行,支持多功能光学设施开展巡天和对地观测;需要时可与空间站主体对接,开展推进剂补加、设备维护和载荷设备升级等活动。

因为增加了一个光学舱,所以名称做了调整,原来实验舱Ⅱ的命名为“巡天”,后来就把“巡天”这个名字给了新增加的光学舱。实验舱Ⅱ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梦天。

空间站“巡天”光学舱平台在轨飞行示意图。

最终,核心舱命名为“天和”,实验舱Ⅰ命名为“问天”,实验舱Ⅱ命名为“梦天”,光学舱命名为“巡天”。

接下来我们具体来看各个舱段的情况。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天和号核心舱的情况。

天和号核心舱

天和号核心舱示意图。

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命名为“天和”,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负责空间站组合体的统一管理和控制,它由节点舱(具有气闸舱功能)、生活控制舱和资源舱组成。支持实验舱、载人飞船、货运飞船等飞行器与其交会对接和在轨组装,具备接纳航天员长期访问和物资补给的能力,配置大型机械臂,支持开展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实验。

天和号核心舱。

它将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未来,航天员将在里面工作和实验。作为神舟飞船来说,它就相当于是一辆轿车。对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来说,它是相当于这个一室一厅的房子。到了空间站呢,它应该是三室两厅还带储藏间。要不怎么说空间站是航天员梦想的宿营地呢,和神舟五号任务时杨利伟只能在狭小的返回舱待着相比,未来我国的空间站宽敞多了!

按照计划,空间站建成以后,正常的状态是3名航天员在轨长期飞行乘组轮换期间就将有6名航天员,航天员在轨轮换完成工作的交接,前面一个乘组就将乘坐载人飞船返回地球。

关于核心舱就先说到这里。接下来我们看看实验舱。

实验舱

未来我国的空间站共有两个实验舱,分别为实验舱I和实验舱II。两个实验舱是开展空间实验的主要场所,可供航天员临时生活。

其中实验舱I命名为“问天”,由工作舱、气闸舱和资源舱构成。主要任务是支持工作舱内应用和舱外试验,备份核心舱部分平台功能,存放航天员消耗品、空间站备品备件和补给货物。配置主份气闸舱,支持航天员出舱活动,配置小机械臂

实验舱II命名为“梦天”,实验舱II是空间站组合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发射升空后,完成与核心舱-实验舱I组合体的交会对接,参与组合体的在轨运行。作为以服务载荷任务为中心的载人航天器,实验舱II主要完成3项基本任务:装载以多功能光学设施(巡天号光学舱)为主的舱内、舱外载荷;与其他舱段共同支持航天员生活、工作,保证航天员安全;作为独立飞行器,发射后自主完成与核心舱交会对接、转位和停泊。

巡天号光学舱

空间站“巡天”光学舱平台,它将搭载一个2米口径的巡天望远镜。单独发射入轨,与空间站共轨飞行,支持多功能光学设施开展巡天和对地观测;需要时可与空间站主体对接,开展推进剂补加、设备维护和载荷设备升级等活动。

好了,以上就是中国空间站的基本情况,看完是不是都想上去体验一下了?哈哈。

接下来我们说说发射计划。

发射计划

空间站各舱段将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货运飞船将由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神舟载人飞船将由长征二号F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根据最新计划安排,我国计划在2020年执行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场区合练及首飞任务,之后陆续发射空间站核心舱和实验舱,进行空间站的在轨组装建造。

根据飞行任务规划,空间站工程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建造和运营3个阶段实施。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安排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试验核心舱发射等6次飞行任务;空间站建造阶段安排了实验舱I和实验舱II发射等7次飞行任务。

中国载人空间站计划到2024年前后完成在轨组装并投入运营

不得不提的长征五号火箭!

大家知道,空间站各舱段将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

2017年7月2日19时23分,搭载着实践十八号卫星的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图源:互联网

由于长五遥二任务失利,后续任务都不得不推迟,按原计划,今年年底前就要发射空间站核心舱。

近期摆在“长征五号”眼前的任务繁重,包括2020年中国火星探测器、中国首个实施无人月面取样返回的探测器“嫦娥五号”、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天和”等重量级航天器,都需由该型火箭托举升空。

在经过2年多的等待后,长征五号复飞任务终于被提上日程!

2019.10.22 远望号火箭运输船队启航赴海南文昌清澜港码头

远望21号、22号船组成的火箭运输船队在10月16日抵达天津港后,经过6天连续工作后,10月22日从天津港启航赴海南文昌清澜港码头了。

远望21、22火箭运输船。(资料图)

2019.10.27 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安全运抵海南文昌清澜港

10月27日,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安全运抵海南文昌清澜港。火箭完成一系列装配和测试工作后,将择机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实施发射任务。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五号火箭系统举行出征仪式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五号发射队在天津港举行海运启航仪式

由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所属远望21号、22号船组成的火箭运输船队于10月22日从天津港启航,经过5昼夜航行,经受住了复杂海况环境考验,安全抵达海南文昌清澜港码头。随后,火箭将通过公路运输方式,分段运送至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并按照计划开展发射场飞行任务各项准备工作。

距离长五复飞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让我们共同期待好消息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传来!

希望长五成功复飞,希望火星探测器、嫦娥五号早日开启飞天旅程!期待21世纪人类设计的第一个空间站——中国空间站早日建成!

曾经,国际空间站拒绝了中国的加入,现在看来,这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要建造中国自己的空间站,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就是靠我们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去创新。

加油吧,长征五号,加油吧,中国航天!

欢迎关注

新浪微博请搜索: 航天面面观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发布于 2019-11-07 11:51

中国空间站迎来神舟十五号乘组一个月之后,通过一系列设置,三舱两船设置完毕,已经进入了稳定运行期。备份设置进行了关键验证,相关科学实验工作也已经展开,2023年将进入运营阶段,将有国际合作的项目进入空间站,那么在我国女航天员奇缺的情况下,会有外国航天员参与吗?



我们用一年时间将中国空间站的三舱建成,这是世界航天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中国航天人用自己的自信和汗水,创造了奇迹。

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空间站充分考虑运营阶段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无论在质量保障和运营价格上都具明显优势。



吸引了一大批国际前沿的空间科学研究项目参与其中,目前已经签约了17个国家,预计2023年陆续有联合国外空司、欧洲空间局的多个空间科学项目进入中国空间站开展试验。有不少国家还期望向空间站派遣宇航员的愿望。



为此,我们展开了深度的合作,也在积极地培训外国航天员,帮助他们尽快熟悉中国空间站。

目前,我国航天员执行任务采取的是“老带新”模式,尤其从神舟十五号开始实施“一老带两新”,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新航天员可以参与空间站任务。

在我国第一、二批航天员中还有四名航天员没有上过自己的空间站,他们是:杨利伟、景海鹏、刘旺、张晓光。



2023年是杨利伟实现首次太空遨游任务的第20年,也是我国空间站全面建成的元年,虽然他已经荣誉满身,但是在小编看来,能上自己国家的空间站去感受一下,这辈子才算圆满。

那些所谓的荣誉和头衔都并不重要,那些都是整个团队一起拼搏出来的。杨利伟自己也在多个场合表示自己一直还在训练,是合格的备份航天员。



很有可能,神舟十六号将是杨利伟20年后再次返回太空的见证。当然,这也是小编的猜测,具体要看安排。



而其他任务很有可能是:

一个老航天员带2个第三批航天员执行任务。第三批航天员一共有18名,其中包括7名航天驾驶员、7名航天飞行工程师和4名载荷专家,只有一名女航天员。



因为他们的侧重点不同,实际上我们的航天员还是比较缺乏的。那么我们早在2015年就同欧空局进行了密切的合作,并且互派航天员共同进行综合性的训练。



这些外国宇航员与我国航天员展开合练,已经熟悉了中国空间站的基本运营知识和技能,欧空局德国籍的宇航员马蒂亚斯·约瑟夫从2012年就开始学习中文,而意大利首位女航天员萨曼莎·克里斯托弗雷蒂更是可以用一口流利的中文进行对话。



根据中国空间站的第一批入选项目清单来看,第一批将共有17个国家参与到中国空间站的空间科学实验中来。我们将为这些国家提供上行、下行运输和在轨实验空间,这对各参与国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目前,我国的空间站上的科学实验项目还优先选用的是国内的,到了2023年神舟十六号任务之后,国际和合作的9个项目陆续发射上去,很有可能将有外国宇航员,尤其是女宇航员参与任务。




我国用不到国际空间站十分之一的成本建成中国空间站,以后每年的运营成本也不到其五分之一,将极具国际竞争力,可以是说是名副其实的“国际空间站”,因此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将成为常态。




如果有需要,我们可以进一步使用新飞船、新舱段拓展空间站二期项目,那时候整个太空将是我们的梦想家园。



现在轮到老美傻眼了,为什么连一颗螺丝钉都封锁,中国航天就能独立自主地建成了呢?

发布于 2023-01-01 23:14


北京时间2022年4月20日05:02,“天舟三号”货运飞船自“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分离,绕飞至“天和”前向端口,于09:06完成自动交会对接。此次绕飞对接形成的“天舟二号”飞船在前、“天和”核心舱在后的两舱船组合体将是中国空间站最后一次组成两舱段状态,此后空间站舱段将快速做加法。


2022年,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总计安排了6次载人航天发射,将在年底完成空间站的建造工作。


快速组建6人6舱百吨大站!



2022年5月上旬,“天舟四号”飞船发射升空,将对接于后向端口,中国空间站将组成三舱船组合体;6月“神舟十四号”飞船发射,将对接于径向端口,空间站组成四舱船组合体;随后“天舟三号”飞船下行,空间站形成三舱船组合体;7月“问天”实验舱发射,将对接于前向端口,空间站组成四舱船组合体,并在之后再转向右侧侧向端口,组成四舱船的另一种状态;10月“梦天”实验舱发射,将对接于前向对接口,空间站组成五舱船组合体,并在之后再转向左侧侧向端口,组成五舱船的另一种状态;之后“天舟四号”绕飞对接至前向端口,调整空间站五舱船组合状态。



预计在今年11月,“天舟五号”飞船发射,将对接于后向端口,空间站组成最大的六舱船组合体;此后“天舟四号”飞船下行,空间站形成五舱船组合体;同样预计在11月,“神舟十五号”飞船发射,将对接于前向端口,此时“天和”核心舱居中,“问天”与“梦天”实验舱分居右左侧向端口,“天舟五号”飞船居后向端口,“神舟十四号”飞船居径向端口,形成6名航天员驻留六舱船组合体的盛况!


在最后组成的六舱船组合体中,“天和”核心舱、“问天”和“梦天”实验舱的起飞质量接近,可以参考“天和”的22.5吨,“神舟”飞船的发射质量约8.2吨,“天舟”飞船的发射质量约13.5吨,由此可以大致得出该六舱船组合体合计质量接近97.4吨,这是人类近地空间又一个百吨级大型航天器组合体,排在国际空间站(主体质量接近460吨)、“和平号”空间站(123吨)之后,是人类历史上质量第三的在轨运行航天器。



二期工程体量直逼国际空间站!



未来,根据需要中国空间站还会进行二期工程建设,会在“天和”前向端口对接另一个结构一样的核心舱“天和二号”,并在“天和二号”左右两个侧向端口对接两个实验舱,组成6舱段主体结构,相较于一期主体结构实现体量翻倍,质量将接近135吨(22.5×6)。在这种状态下,前后端口对接两艘“天舟”飞船和径向端口对接一艘“神舟”飞船,质量将接近170.2吨(22.5×6+13.5×2+8.2)。而在一艘“天舟”和一艘“神舟”驻留的情况下,“巡天”(质量参考“天和”)临时停泊前向端口,质量将接近179.2吨(22.5×7+13.5+8.2),这将是人类历史上质量第二的在轨运行航天器,其中加压舱段已经达到现有国际空间站的规模。



在接下来的约半年时间里,中国载人航天将完成6次发射任务,通过接近1月1次的高密度发射,11月左右将形成6名航天员驻留6舱船百吨级空间站的宏大场景,这就是航天强国的重要一步!



作者:大白高国
本文为作者原创,@轻舟一号是文章唯一发表账号,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与作者

发布于 2022-04-20 16:00
梦天实验舱会旋转的柔性太阳翼!机械臂可以释放小卫星!
1.8 万播放 · 80 赞同
发布于 2022-10-31 19:12· 3651 次播放

2022年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决战决胜之年。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由火箭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将载有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精准送入预定轨道,圆满完成空间站建造阶段最后一次载人飞行任务,中国空间站将首次停靠两艘载人飞船,届时6名航天员将进行在轨交接班。

此次任务的完成将开启中国空间站的应用发展阶段,届时中国空间站将以独特造型,即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以及两艘载人飞船和一艘货运飞船组成“三舱三船”的组合体,这是中国空间站目前的最大构型,总质量近百吨,将向全世界展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卓越能力!

起初,空间站还是一个遥远的幻想,而现在,它就切切实实地成为了宇航员们在地球之外的“家园”。起初,我们还觉得航天很遥远,而现在,航空航天已经成为了不少孩子的兴趣所在,成为了不少家长的培养方向所在。即使不是将孩子向着该专业领域培养,也会让孩子多接触这方面的知识,扩展视野和格局。

天空和宇宙是孩子们无法拒绝的话题,飞机与火箭总会让孩子们的眼里闪烁着好奇。但是孩子们能接触到这个领域的知识和体验的机会太少了,该怎么为孩子们解读呢?这就是《问天少年》诞生的意义。

《问天少年》是一本国内原创科技杂志,专为中国青少年打造,杂志聚焦中国和世界的科技前沿,涵盖了航空与航天的方方面面,通过新鲜的科技,专业的解答,探索式的引导,让孩子们开阔想象力,激发创新精神,提升科学素养,启迪工程思维,树立远大理想,为中国培养未来人才。

它的内容广博丰富,讲解浅显易懂,搭配上震撼的3D解构图和立体拼插玩具,孩子的全球视野马上就被打开了。它通过新鲜的科技知识,酷炫的图片拆解来吸引孩子注意力,激发阅读兴趣,然后用探索式的引导,在阅读中设置问题,帮孩子养成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的习惯,打开孩子的思维;让孩子在循序渐进的探索中,通过科学家专业的解答,搭建起完整的空天知识框架,最后再通过赠送的立体拼插玩具,帮助孩子在动手动脑中巩固知识。

一套《问天少年》,带孩子们问宇宙,探空天,带回家的是一套杂志,收获的可是一个视野格局倍儿开阔的孩子!

发布于 2022-12-03 16:15

鹰酱逼得再紧,就有可能更快。不过这么大的工程,还是稳妥按照时间表来就好。

编辑于 2019-11-03 21:12

2020开始建,2022年完工。

发布于 2019-10-27 15:06

2020-2022 两年 12 次发射完成

发布于 2021-04-30 00:27

就在刚才不久,神舟十五载人飞船发射成功,那太空站的供电是怎么样的呢?

随着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转位,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也开始亮相。很多人会好奇,空间站内是如何解决用电问题的?




空间站梦天实验舱与空间站组合体在轨完成交会对接

柔性太阳翼 实现能源自由


目前,中国空间站共配备了2种规格6套大型柔性太阳翼。天和核心舱上的太阳翼是为我国空间站打造的首个大面积可展收柔性太阳翼,单个太阳翼展开面积67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标准单打羽毛球场的大小。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上各配备了2套plus版大型柔性太阳翼,单套太阳翼展开面积达到138平方米,4个这样的太阳翼就能提供空间站建成后三舱组合体80%的能量,在满足舱内搭载的天文、地理、生物、医学等各类科学仪器正常运转的同时,也完全可以保证航天员在空间站中的日常生活。在天和、问天、梦天三舱形成组合体后,柔性太阳翼面积达到约700平方米,它们一起在太空“鲲鹏展翅”,让中国空间站实现能源自由。

2022年11月3日,梦天实验舱完成转位,与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形成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合体


对日定向装置 提供稳定能源


在问天实验舱与梦天实验舱上,均配置了对日定向装置,也就是负责太阳翼进行 360°旋转的机构。简单来说,对日定向装置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负责驱动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两翼太阳翼的整体转动,二是负责将太阳翼产生的能源向舱内传递。对日定向装置不仅带动了柔性太阳翼这个“大块头”稳稳地转动,还确保了太阳翼始终以“向日葵”的姿势朝向太阳。无论春夏还是秋冬,不受太阳入射角的影响,不受空间站飞行姿态的影响,太阳翼总能获取到最大的能量。


对日定向驱动机构的“家”,安置在实验舱舱体与柔性太阳电池翼之间,名为“桁架”。“桁架”架起了太阳电池翼与实验舱能量传输的桥梁,同时安置了电源分系统一些设备,以进行能量的汇集、转换与传递。但这个半露天的“居室”,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在进行大功率能量传输时,“桁架”内的设备会进入“发热”状态。太空中的“原住民”们,原子氧、等离子体、紫外辐照、电离辐照等,也时刻会“登门拜访”,将干扰“桁架”的工作。研制团队想出了多种解决方案确保“太空电站”始终以最佳的状态为空间站提供稳定的能源。

锂离子蓄电池 实现超长待机


中国空间站将在轨运营十余年,那么,如何使“太空电站”具有定期进行维护和升级的能力呢?


一方面,从研制、使用、更换等多个角度,设计出了满足空间站运行需求的长寿命大容量高安全锂离子蓄电池。另一方面,通过多次试验验证,让“太空电站”的每一位成员,都具有可维修、可更换的特性。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核心舱两个柔性太阳翼的在轨能源拓展功能,其可由航天员与机械臂配合,实现舱外拆卸与转移,安装于实验舱尾部桁架上,并在轨重新组建供电通道,为空间站源源不断地提供能源。


梦天实验舱转位示意动画


并网供电 实现能源共用


中国空间站这座“独栋大别墅”,其在轨运行时,各“房间”的帆板光照条件变化频繁、遮挡情况变化复杂,这就需要配套更强大的能源系统。


研制团队经过多重试验、层层确认,让核心舱、实验舱、载人飞船、货运飞船,组成了和谐灵活的“供电大联盟”。其中,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拥有我国最大面积的柔性太阳电池翼,它们将肩负起中国空间站主要能量来源这一光荣使命,让航天员在太空真正实现用电自由。


通过灵活的并网供电,确保整个空间站系统的正常能源供给。中国空间站实现能源自由不再是梦!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进入梦天实验舱

编辑于 2022-11-30 00:35
中国空间站比国际空间站晚20年建成,中国空间站怎么还是不如它?
169 播放
发布于 2022-06-30 20:52· 7 次播放
奋斗30年,中国空间站建造全面开启,中国人在太空有了“新家园”!
122 播放
发布于 2022-05-26 22:25· 106 次播放

随着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航天员顺利返回,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圆满完成,并将进入建造阶段。

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取得了哪些突破?建造阶段有哪些计划和安排?国新办17日举行中国空间站建造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


 4月17日国新办举行中国空间站建造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


 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圆满完成空间站建造关键技术全面突破

“自2020年以来,我国成功实施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共6次飞行任务,圆满完成了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任务目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说。

郝淳介绍,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我国全面突破了空间站建造的关键技术,包括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的生活和工作保障技术、再生式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技术、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技术等,为后续空间站的建设攻克了技术难关。

“神舟十二号和神舟十三号两个乘组驻留期间,天和核心舱的再生生保系统为航天员提供良好的载人环境,满足航天员在轨的物质代谢需求;大型柔性太阳电池翼及其电源技术,在出舱活动、交会对接、机械臂转位等能源需求较大的任务中提供了充足的能源供给。”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杨宏院士说。

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飞行了183天,在轨驻留期间圆满完成了2次出舱活动、2次太空授课,以及40余项在轨实验和试验任务,完成了80余项在轨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等,3名航天员在轨飞行期间身体和心理状态良好。

“神舟十三号任务的成功实施,进一步验证了我国航天员选拔训练技术的科学有效,同时也表明我国已完全具备了航天员长期飞行驻留保障能力,为后续任务奠定了基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黄伟芬说。

此外,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我国还完善了任务的组织指挥体系,初步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运营管理体系,取得了高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成果和显著的综合效益。

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共计划实施6次飞行任务

目前,我国正组织对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全系统综合评估,满足要求后全面转入空间站建造阶段。“2022年,我们将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在轨建造,共计划实施6次飞行任务。”郝淳说。

根据任务安排,5月发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6月发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7月发射空间站问天实验舱,10月发射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空间站的三个舱段将形成“T”字基本构型,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在轨建造。之后还将实施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

据介绍,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两个乘组均由三名航天员组成,都将在轨飞行6个月,并将首次实现在轨乘组轮换,实现不间断有人驻留。两个乘组6名航天员将共同在轨驻留5至10天。

“按照空间站建造阶段的任务安排,执行2次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已经选定。目前,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的身心状态非常好,正在积极开展相关的训练和任务准备。”黄伟芬说。

“空间站建造完成后,两个实验舱将是航天员在轨主要的工作场所,在两个实验舱里都可以开展密封舱内和密封舱外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可以开展空间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医学以及空间探测等多个领域的试验。”杨宏说,目前,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在地面的研制进展顺利。

推动高水平应用发展更好服务国计民生

“今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以后,工程将转入为期10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初步计划是每年发射两艘载人飞船和两艘货运飞船。航天员要长期在轨驻留,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并对空间站进行照料和维护。”郝淳说。

为进一步提升工程的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我国还将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新一代载人飞船。其中,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新一代载人飞船的返回舱都可以实现重复使用;新一代载人飞船综合能力也将得到大幅提升,可以搭载7名航天员。另外,还将开展更大规模的空间研究实验和新技术试验。

“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既高大上,又要接地气’的伟大事业。”郝淳说,载人航天工程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又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国计民生密切关联。

据介绍,载人航天是系统最复杂、科技最密集、创新最活跃的科技活动。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的同时,会被应用到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各个领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30年来,初步统计有4000余项技术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

“未来,中国空间站还将开展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科学、航天医学等一大批科学实验和新技术验证,有望在科学探索和应用研究上取得重大成果和突破。同时,这些技术会被更多地进行转化,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郝淳说。

发布于 2022-04-18 19:14
中国空间站穿越千年古塔,华春莹转发绝美画面,海外网友抓紧许愿
94 播放
发布于 2022-03-17 22:20· 17 次播放
中国空间站
255 播放
发布于 2022-03-06 00:15· 121 次播放
中国空间站预计今明两年全部建造完成
866 播放
发布于 2021-12-16 19:02· 200 次播放
王亚男:距离中国空间站建成,时日不远
640 播放
发布于 2021-11-10 13:41· 89 次播放